每一筆觀測紀錄都代表著一種生物,在台灣的某個地方被觀察到,或是被典藏保存起來。這些獨一無二的觀測紀錄通常記錄著時間、空間、紀錄者、來源等資訊;也如同積木般,堆積成TBN龐大的資料庫,供使用者根據需求來搜尋和檢視。
TBN的觀測紀錄有一套標準欄位,頁面上能呈現之欄位有限;因此如果想獲取更詳細的資訊,除了可以於觀測紀錄表下載觀測紀錄(詳細欄位可參考觀測紀錄表欄位說明)。您也可點擊來源連結,若無則可以從資料集欄位進入到TBN個別的資料集頁面,再從來源原始網址進入到原始資料集(庫)檢視原始紀錄以獲得更多資料。
資料集的介紹及操作可參考文章:如何查找資料集?。另外,在個別的觀測紀錄頁面上,若想更深入認識該物種,可點擊「物種名」來連結至個別物種頁面(延伸看物種資訊頁面介紹)。
進入到搜尋結果,點擊主題分頁:觀測紀錄表,可以看到以清單形式羅列的觀測紀錄。
每筆觀測紀錄左側有小 (i) 資訊按鈕;點擊即可進入頁面,觀看更完整的觀測紀錄資訊。
1.點位地圖:
根據該觀測紀錄的經緯度為點位中心,點位都是固定大小半徑2.5公里的圓,惟座標不開放的觀測紀錄沒有提供點位資訊,亦不在地圖上標示。
2.欄位說明:
以下介紹TBN觀測紀錄資訊頁面的欄位。您可能會發現不是每筆觀測紀錄的欄位都一樣,這是因為TBN只會顯示該筆資料有內容的欄位;舉例來說,如果該筆觀測紀錄沒有被模糊化,就不會有「模糊化程度」的資訊標示。
欄位名稱 | 說明 |
物種 | 中文俗名與物種學名(Scientific Name),若中文俗名尚未建立,名稱僅會顯示學名。此欄位亦保留原始紀錄之物種名。 動物的科學命名採用《國際動物命名法規》(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,縮寫為 ICZN),植物、藻類、真菌則採用《國際藻類、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》(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, fungi, and plants,縮寫:ICN)。 |
日期 | 觀測日期,年份採用西元年,呈現形式為:年-月-日 |
地點 | 縣市+鄉鎮區 |
經緯度(WGS84十進位) |
模糊化程度,以小數呈現,可參考:資料模糊化程度 |
座標誤差(單位:公尺) |
海拔(單位:公尺) |
觀測方式 | 類型包括:人為觀測、機器觀測(如:自動相機、被動式聲學監測等)、出現紀錄、保存標本、化石標本、活體標本、組織樣本 |
紀錄者 | 根據來源資料集所提供之原始紀錄者,可能為人或單位 |
鑑定者 | 若來源資料集有進行鑑定,則為其所提供之鑑定者 |
資料集 | 可連結至TBN的資料集的資訊頁面 |
授權 | 分為紀錄及照片之授權資訊,且均為開放資料,紀錄的授權條款包括: - CC0:無著作權
- CC BY:姓名標示
- CC BY-NC: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
- OGDL-Taiwan-1.0: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
- Public Domain:公眾領域,泛指那些沒有著作權的著作
|
來源連結 | 可連結至原資料集的觀測紀錄頁面 |
識別號 | - OccurrenceUUID:TBN給予每筆觀測紀錄唯一的編碼
- externalID:TBN建立外部識別碼作為保存觀測紀錄資料來源的編碼,可能會不只一個。外部識別碼的前段為TBN根據資料來源所自動產生的系統編碼,末段則為資料來源自身的觀測紀錄編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