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生物地圖?
透過分布模擬、文獻回顧或是專家建議,劃設出物種的潛在分布範圍。
生物地圖如何產生?
生態研究者可以運用文獻與自身的調查經驗與知識,定義生物適合的分布範圍(如海拔或縣市);也可以運用生物對環境因子,例如溫度、氣候、地景等喜好,模擬出生物出現的位置。
生物地圖有什麼作用?
- 列出個別物種潛在分布範圍
補足觀測紀錄在空間中的空缺
生物地圖有哪些類型?
- SDM(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,物種分布模型):生態研究者依據會影響物種分布的環境因子,利用統計模式模擬出物種會出現的分布範圍。
- 專家意見海拔(縣市)分布圖(專家意見):透過生態研究者對文獻的整理與每個物種的理解,定義出物種的海拔以及縣市的分布範圍。
檢視所有生物地圖
- STEP1. 點選【找資料】
- STEP2. 右側選單(有三條線的框框)即可進入生物地圖頁面
- STEP3. 輸入關鍵字搜尋,尋找你的目標模擬分布地圖
生物地圖的空間尺度皆為全台(台澎金馬,但注意SDM潛在分布圖僅模擬台灣本島),網格大小都是1*1km
進階查詢物種的潛在分布範圍
於查詢結果可直接檢視生物地圖分頁,並與觀測紀錄套疊
【找物種】、【找資料】都可以找到生物地圖的分頁,並顯示符合查詢條件的圖層。以水鹿Rusa unicolor為例,可以看到紫色為有觀測紀錄的網格,以及紅色(預設)為潛在分布範圍;也可以選取更多的生物地圖,會以不同顏色的圖層呈現,並進行套疊。
※過多的顏色套疊,會導致檢視效果不佳。
僅空間和生物類群的搜尋條件可顯示生物地圖供選取套疊
生物類群(物種&類群)、空間(行政區&地圖自選範圍)及物種資訊(屬性&保育等級)的檢索,除了可以檢視紀錄筆數外,若有對應搜尋條件的生物地圖亦會顯示在分頁上;若加入時間、海拔、資料集等查詢條件,因為生物地圖沒有相關的資訊,所以分頁就不會顯示。
※生物地圖皆固定顯示全張圖(不僅限搜尋範圍內)